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28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针对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能力评价问题,综合运用能力模型和集对分析理论,在构建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建立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能力四元联系数评价模型,并示例说明该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22.
结合美国在近几年的几次局部战争中所使用的高科技的信息化武器装备、远程作战武器和精确打击武器等武器装备,研究分析了高科技武器装备的发展动态,促进产生了一些新的作战理念(战术战法、作战理论),如网络中心战、夺取制信息权、非对称作战和非线性作战,而新的作战理念又推动了高科技武器装备的完善和进一步发展。同时还分析了高科技武器装备目前尚存在的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23.
系统动力学防空战场信息战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代条件下的防空作战是一种信息化作战样式,阐明了防空信息战的基本概念,论述了系统动力学用于研究防空信息作战的适用性,建立了防空战场信息战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对模型不同仿真结果的比较,印证了制信息权在防空作战中的重要性,做出了防空战场信息作战的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24.
针对海战反潜作战实际,结合战略战役兵棋特点,设计了被动声纳探测仿真流程框架。为模拟探测时间的随机性,提出了被动声纳探测时间模型,并确立了探测时间与探测噪声的关系方程。从舰艇声源特性和战场环境对噪声传播的影响两方面考虑,建立了舰艇声源方程和噪声传播模型。最后,在某模拟系统上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符合战略战役模拟实际。  相似文献   
25.
探讨了计算机和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战的关系以及在现代军事系统和民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了信息战的概念模型、基本特征和实践效果。旨在加速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和应用,以适应未来信息战、信息化和数字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26.
网络舆论战作为联合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作用越来越突出,如何科学评估网络舆论战效能,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文章探讨将多智能体建模仿真技术应用于网络舆论战效果评估,建立网络舆论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网络舆论战效能评估模型,开发网络舆论战效能评估仿真系统软件,为信息化条件下的网络舆论战教育训练和作战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7.
    
  相似文献   
28.
介绍了一种基于DirectX套件和MapInfo的作战实验仿真平台实现方案。该方案使用DirectGraphics实现战场环境的图形仿真,DirectInput实现装备操控数据接口,DirectSound构造战场声音环境,DirectPlay用于实现各节点的互联,战场态势显示则使用MapInfo开发。该实验平台具有低成本、通用性和可扩展性强的特点,可以有效地将基地化训练模式延伸到末端。  相似文献   
29.
    
The present-day conflict in Yemen is a valuable case study in the coercive use of airpower. The Saudi-led bombing campaign demonstrates the challenges inherent in applying a punishment-based strategy in a civil war, where coercive mechanisms operate differently than in interstate conflict. The audit from Yemen vindicates the effectiveness of a denial-based strategy and offers insights on the relative utility of interdiction and close air support in advancing that strategy. This examination dissects the campaign, assesses its effectiveness, and extracts insights useful both to the analysis of similar conflicts and to the evaluation of U.S. foreign policy alternatives.  相似文献   
30.
There has been near-universal condemnation of the use of chemical weapons in the Syrian conflict.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as nevertheless struggled to make progress on holding the perpetrators to account. This article reviews developments at the international level in terms of Syrian chemical weapon justice between 2011 and 2017. It argues that there have been substantive disagreements between states on the rationale and means of justice in the Syrian case. It also argues that international initiatives have been tightly intertwined with developments in chemical disarmament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processes as well as the broader war. The article describes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to chemical weapon justice in a number of distinct formal international mechanisms during the period studied. The analysis concludes by contextualizing international responses—including the U.S. tomahawk strikes against a Syrian airbase—to the Khan Shaykhun chemical attacks of April 20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